再者,应尽快制定合理入网标准,提高国内太阳能产品的检测能力,消除不良产品给电网安全带来的隐忧。
2009年我国市场需求是150兆瓦,2010年是600~800兆瓦,2011年可达G瓦级别,而美国2009年就是600兆瓦,2010年即可达到G瓦级别。美国第三大电力公司杜克能源则在去年9月与数家中国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太阳能等能源技术。
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启用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2.55亿美元。尽管中国是2009年3月以后才开始扶持光伏产业,但凭借极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良好的产业规模化生产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光伏发电市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下一个制高点。据悉,如果在美国西南部建这样一个大型项目则需要约60亿美元。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不少海外光伏企业就把中国市场视做躲避金融危机的避风港。除了各个光伏巨头已经有所觊觎的中国,越南、韩国、泰国等地也正在成为这些发达国家未来发力的重要区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海外光伏产业寻求向中国转移的初始动机,今年德国大举削减光伏发电补贴则会加剧外资光伏企业的这一动作。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全球排名第二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在未来10年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12.700.00%]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投资额高达数十亿美元。虽然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民营,但实质上还是用的银行贷款,是国家的钱。
三条红线 《标准》主要的调子,还是依据国务院的38号文。在他看来,目前中国17万吨规划产能中,60%以上是单线3000吨以下的产能,再考虑到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过五六万吨左右。1月27日,工信部还将召开第二次研讨会,讨论修改标准。而目前已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在《标准》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
已建成的我们不管,新上的项目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立项。目前,世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都在上大型项目,去年,新上生产线的规模为4500吨/线,今年已超过8000吨/线。
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透露,早在2009年三、四月份,四川等地一些百吨级企业已在减产,并最终在年底停产。现在的产能,完全能满足未来2至3年的生产需要。在降低电耗方面,《标准》要求,新办多晶硅企业综合电耗不得高于200度/公斤,其中,主要生产环节还原要求不得高于80度/公斤,这个要求比国外的要求要低,但比现在国内不少小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提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水平。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对编辑坦言,除了2008年以前投产的少数几个项目,2009年达到了60%-80%的达产率外,其他项目,特别是大部分是2008年下半年投产的项目,至今没有多少产量。
新产能腰斩 在此背景下,那些小规模、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的新建多晶硅项目,将遭遇行业准入标准的阻击。过剩之辩 2000年之后,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兴起,多晶硅价格水涨船高,价格从50美元/公斤一路上涨至2008年10月份的500美元/公斤,虽然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一路下滑至目前的60美元/公斤。即将出台的《标准》对单线产能的要求是,所有新上多晶硅企业,单条生产线必须达到3000吨/年以上的规模。目前,除了西藏,中国其它省份都提出多晶硅的发展规划。
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厂家——美国Hemlock公司已宣布,2010年,其将扩充1.3万吨/年的产能。而在成本方面,许多企业更是与国际大厂相距甚远。
《标准》估计将于春节后出台。这位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但在《标准》出台后,将实行审批制,不符合《标准》的新多晶硅项目,将无法上马。
事实上,质量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多晶硅替代进口。新闻事件: 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进行最后冲刺行业影响: 标准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国内各省高达17万吨的规划产能,大部分将被腰斩一些正在建设的千吨级项目,也将受到冲击,或会缓建或停建继2009年9月、11月对《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标准》)进行了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1月19日,工信部再度于北京召开座谈会,为《标准》的推出进行最后冲刺。届时,国内各省高达17万吨的规划产能,大部分将被腰斩。不过,2009年,虽然中国多晶硅的产量仅为1.6万吨,但现有产能已高达5至6万吨。赛维LDK一位人士预测,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至多可达2.5万至3万吨,基于今年世界光伏市场两位数成长的考虑,预计仍有40%至50%的多晶硅需要进口。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已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更何况,国际光伏巨头也在大肆扩产。上述参与《标准》起草人士说。
所谓的国务院38号文指的是,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009]38号文件,对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产能、环保标准、还原电耗、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page]并且,由于多晶硅项目投资规模以及产值巨大,都是以亿为单位,对带动地方GDP极有成效,因此,国内很多地区都想上多晶硅。
上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说。1月26日,一位参与《标准》起草的人士对编辑透露,规模、能耗、环保,是《标准》为中国新建多晶硅项目划定的三条红线:单线产能3000吨以上,综合能耗不超过200千瓦时/千克,并减少污染。
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表示,《标准》出台后,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包括政府限制、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一家西部多晶硅企业的管理层人士也表示,2009年,中国的产能只释放了三分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部分企业的工艺尚未过关,仅有洛阳中硅等少数企业可与国外竞争。据中电光伏副总经理杨方介绍,目前,该公司使用进口多晶硅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国内多晶硅料纯度不足。主管部门下去考查,地方都表示,要在本地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都是千亿工程。
太阳能光伏电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稳定发电期,我们还是更信赖进口硅料。国家希望通过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来解决这一问题。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99.999%),而一些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至5N(99.9%)。这似乎也为中国多晶硅的投资热提供了佐证。
在他看来,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业是完全符合相关要求的,甚至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上述参与《标准》起草的人士说。
以产能标准为例,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四分之一达到了这个水平。而在环保方面,《标准》则提出,要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要全部回收,对废弃物进行转化等具体要求,生产商现在基本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说。为减轻成本压力,一些企业开始重复当年制造业对华迁徙的老路,将光伏生产线加速向中国转移。
竞争程度将继续加剧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一直在向中国转移,而随着成本压力增大,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此外,中国光伏市场还未正式启动,提前布局是为将来做准备。
不仅如此,这股潮流也会给中国带入一些世界最先进的光伏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Jim Rogers表示,杜克与中国的早期合作包括一家从事太阳能面板业务的合资企业。
当然,外资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也会令国内本就异常激烈的光伏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启用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2.55亿美元。